高层新闻

2020年5月15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 宣传司
发布时间: 2020-05-15
次浏览
分享到:

  时 间:2020年5月15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机关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宋树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

  嘉 宾:贺青华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

  陈雪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石  川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

  宋树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还是在同一时间每天下午举办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为这个主题请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先生,他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已经多次出席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我们还请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女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先生,请他们就大家关心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来回答提问。2020-05-1515:00:03

  宋树立:

  首先由我来通报一下疫情情况。

  5月14日0时—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例,均为吉林本土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上海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09人,重症病例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169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46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14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91例,其中重症病例1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09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33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3869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211人。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04例,其中来自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619例,其中境外输入3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3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5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台湾地区440例。

  5月14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例以下,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连续3天上升。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防控,进一步排查漏洞,落细落实防控要求,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

  以上是疫情情况。2020-05-1515:02:18

  宋树立:

  下面我们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2020-05-1515:03:44

  中国青年报记者:

  前天,北京公布了学校的具体开学时间。教育部指出,已经约有一半的学生返校开学,经历过一个史上最漫长的寒假,一些学生可能会从心理上不适应学校的节奏,对于复学后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应当从哪些层面去更好的解决?谢谢。2020-05-1515:06:36

  陈雪峰:

  谢谢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提问。学生的问题往往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也在有序推进开学复课,有些学生在复学过程中心理压力比较大,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通常可能会是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在复学过程中心理行为的适应问题。第二种,复学以后面临着升学或者面临着毕业就业等客观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种,可能和复学、升学、毕业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可能有一些学生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复学只是一个诱因,引发了问题。情况不同,应对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其实是个共性问题,就是在疫情发生初期,我们很难适应居家隔离和在家、在线学习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适应了。现在又要再次调整,现在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希望能够尽快的恢复常态,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不要着急,也不要期望孩子一踏进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对于新情况、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家长、教师、学生都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为上的改变。特别是学校应该结合实际,做好校园防控工作,并且要把这些防控措施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到位,减少担忧。另外,家长和学生也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尽快调整好作息时间,调整好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家庭和学校密切的配合下,尽快度过这个适应期,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实际上是客观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年到了毕业就业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也会比较焦虑,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更加焦虑。这种心理压力本质上是客观压力带来的,所以应对这种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客观压力。比如,应该积极关注和升学、就业有关的政策和信息,应该积极行动,给自己寻找和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好心理调适,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他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遭受了挫折,或者计划就业的岗位不是很理想,可能会有挫败感、无助感,甚至会有自我否定、放弃努力的情况,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有意见分歧,往往也会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最重要的减压措施还是要积极行动去解决客观压力,而最有效的心理支持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支持。这是对第二种情况的建议。

  第三种情况,很可能是本来就存在问题,在复学过程中压力叠加,导致问题暴发。在人群中往往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使没有疫情也会有心理问题,复学过程中的适应压力只是一个诱因,对于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家长、老师和孩子要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找准确了也能够及时的应对,也可以尽量避免耽误干预的时机。

  最后,还想强调的一点,学生群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虽然面临同样的压力情境,有些人可能适应的很好,有些人可能适应起来比较难,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适应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比较大,还会有一些躯体方面的反应,表现为身体不舒服,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学校都应该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干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学校已经有一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要充分的用起来,有条件的地区,或者是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向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去求助,总之还是要及时干预和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发生极端的事件。谢谢。2020-05-1515:18:2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

  代表央视新闻网友提问。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对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和关注的?2020-05-1515:18:48

  贺青华:

  谢谢你的提问。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认真总结前期疫情防控过程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心理卫生工作服务面广,涉及部门多,影响人群大,在这次防疫过程中,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社会群团等有关部门在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及时总结提炼,更好的指导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这是第一方面,要做好工作的总结、梳理,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第二,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前天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了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状况的简报,再次强调全球要关注这类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及时为这类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提供关爱帮扶,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

  第三,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引导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下基层、下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建立网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开展心理疏导的水平和能力。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谢谢。2020-05-1515:25:15

  中国家庭报记者:

  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很多的奉献,很大的牺牲,现在疫情趋于平稳,在支持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尽快从疫情走出、恢复常态化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相关方面,请问陈所长对此有什么建议?2020-05-1515:26:07

  陈雪峰:

  谢谢记者的提问。对于这个问题,在全社会的层面,大家是有共识的,就是能够认识到湖北,特别是武汉人民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很大牺牲和很大贡献,大家也有很多情感和行动上的支持,比如,积极购买湖北当地的产品来表示支持,媒体也有一些很暖心的报道,能够让大家感觉到普通民众对湖北、对武汉人民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如何帮助大家尽快恢复到常态化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点建议:

  一,要普遍提高大众的理性认识。经历了疫情防控到取得阶段性胜利,大家应该有这个感受,疫情防控的整个过程,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理性认识不断战胜非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偏见等现象发生。

  二,在具体的行动中增加关爱,在返城、复工、复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比如社区管控的举措,或者是工作单位、学校的管控举措比较严格,虽然是落实管控的具体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有可能会伤害到湖北或者武汉人民的感情。其实,对于必要的防控举措,大家是能够理解和配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防控举措合理,详细沟通,友好平等对待,是获得理解、得到配合和表达关爱的关键。

  三,各地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要减少或者是消除在招工和就业等工作中出现的歧视行为。就业歧视影响的是社会公平,它剥夺的是一部分人的就业和工作的权利。从长期来看,对于稳就业、促消费是有伤害的。也就是说,对一部分人的伤害很可能最后是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伤害。换句话说,在歧视和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也在伤害自己。最高法也明确强调,任何歧视湖北籍劳动者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实际的行动和增加关爱的行为。谢谢。2020-05-1515:34:36

  中新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我们了解到现在还有大约5千多名的集中隔离人员,对于这些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对于隔离人员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应该如何提高配合程度,减少他们的心理抗拒?隔离人员和密切观察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谢谢。2020-05-1515:34:59

  石川:

  谢谢记者的提问。随着疫情的总体回落,现在的隔离人员数量明显下降,但是在这个时期的隔离人员心态又和当时整体社会都在关注疫情防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隔离和密接者本人的心理调节,我们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一,理解被隔离的必要性。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的必然要求,目的是保障他人和自身的安全。隔离环境有利于病情观察。有任何身体和心理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把安心隔离视做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把常规的核酸检测作为一次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机会,积极的配合。

  二,尽快熟悉隔离的环境和规则,主动向工作人员了解相关信息。

  三,定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人和朋友分担、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想法,感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四,规律的作息,哪怕在隔离期间,也要安排好自己一天的生活,例如阅读、运动等等。

  五,下载使用官方推荐的网络心理支持系统,听有助于情绪放松的一些冥想、正念放松音乐,必要时拨打提供的热线电话,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关于开展流调工作人员,我们也想从心理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是要设身处地的共情,理解工作对象,在这种处境下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要有耐心,充分的包容。对于操作流程要给予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注意言语方式,不要过于生硬。对于不合作者,要先倾听,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做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作为一个公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有这种承担责任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对于情绪特别激动的,可以暂缓开展流调,根据情况由隔离点管理人员或心理救援团队接手处理。二是告诉工作对象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保密,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才能获取他们的信息,打消他们的顾虑。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被隔离人员反馈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的向管理部门反馈,给予回应,增加我们的信任度。谢谢。2020-05-1515:42:02

  第一健康报道记者:

  如何看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负面信息,如何缓解因此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谢谢。2020-05-1515:42:35

  石川:

  谢谢记者的提问。首先,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的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在这中间,老年人心理弹性下降,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其次,要限制自己每天刷手机看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把时间放在有建设性的活动中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三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关注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四是对于一些人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学习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放松稳定化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五,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以上的措施不能缓解,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谢谢。2020-05-1515:45:36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现在国内疫情防控已经总体向好,但是局部仍有一些散发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和专家都告诉我们,我们要和新冠疫情有长期共存的状态。请问普通人如何在心理方面更好的适应这种新常态?谢谢。2020-05-1515:46:08

  陈雪峰:

  谢谢记者的提问。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但的确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最近有个别地区还有散发疫情或聚集性感染的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松懈思想、麻痹大意,我们还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心理调适,也有三点建议:一,调整心态。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二,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的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所以,我们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同时,这种关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

  三,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因为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我们对病毒不了解,当时医疗资源也不够充足,所以当时应对很艰难。但是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是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我们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我们的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所以,对此要有理性的认识,如果出现散发疫情等类似情况,我们还是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的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谢谢。2020-05-1515:54:44

  澳门月刊记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公共卫生的挑战,也是对民众心理的挑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康复患者和民众做好心理疏导服务,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谢谢。2020-05-1515:55:34

  石川:

  谢谢记者的提问。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所说,疫情波及不同的人群,通常我们分为四类人群:第一类,新冠肺炎患者。第二类,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第三类,和前两类有关联的人群,比如一类、二类的家属,他们亲近的朋友。第四类,更外围的人群,普通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我们既有总体的原则,又不能一概而论,各有特点和侧重。

  总体来说有几个原则:一,常态化。就是要意识到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要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我们要接纳这种现状,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又要尽可能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恢复一些社会活动。二,通过一些方法自我调节,自我处理或隔离疫情对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写日记,封存自己的创伤性记忆,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性的操作方法,比如安全锁技术,这些在权威机构的官方公众号上都有,前期国内精神心理学专家做了大量工作。三,我们可以对自己这段人生经历赋予新的意义,例如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如何好好的生活进行思考,规律作息、充分的营养,适当运动,爱自己、爱家人,启动健康生活模式。四,要学会寻求帮助,一定要有求助的意识,要及时的求助于家人朋友,也可以通过各种官方的心理支持网络平台、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患者是我们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的治疗和定期复查,尽快恢复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要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因为信心对于免疫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尽早的恢复社会角色,就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康复,不要因为患病、遭到排斥而产生自我否定,要理解对方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这个病,不是排斥你这个人。

  对于一线防控人员,重中之重是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和休整时间,也要有适当的时机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三类人群疏导的要点是减少对家人的担心,客观的看待他们的状况,积极的配合,然后给予家人充分的鼓励、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行动起来是减轻焦虑的最好办法。

  第四类人群是普通公众,一方面就是加强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充分的投入到复工复产复学当中去。谢谢。2020-05-1516:05:1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专家们介绍了很多在疫情常态化以后心理上发生变化的人群,还有一类人群,就是现在仍然在防疫一线的,比如大量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检验检疫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他们依然在一线坚守和工作,这些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如何来做?谢谢。2020-05-1516:05:57

  贺青华:

  谢谢你的提问。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全面的复工复产复业复市复学复课,但是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是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前提条件、重中之重。疫情防控工作虽然进入常态化了,但是绝对不能有松一松、歇一歇的思想。疫情防控工作仍然需要一大批的医疗卫生人员、公安民警、出入境检疫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扩散的一线。他们的工作强度很大,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公安部门、海关、民政等部门要继续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总体要求,履职尽责,做好工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做好服务,把关心关爱、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落实落地,把总书记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送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一线人员。落实好四方责任,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系统部门的主管责任、企业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家庭个人的自我保护责任。在这里还要重点强调,心理健康方面要从三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在单位层面,各个单位要按照国家总体要求,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根据疫情变化的情况,做好一线工作人员的值班、值守、轮班安排,切实解决好一线工作人员在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开展必要的心理评估,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及时提供心理服务。二是家庭层面,要关心理解一线工作人员,为其做好沟通保障,多沟通交流,发现其存在情绪上的问题,积极开导,必要时协助其就医,或者寻求专业帮助。三是个人层面,作为一线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适当的放松,多与家人、同事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渡过心理情绪上的难关。

  总之一句话,各有关单位要履职尽责,关心好我们的一线工作人员,把我们的主体责任、个人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的履行好。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好一线人员的心身健康。谢谢大家。2020-05-1516:14:45

  宋树立:

  谢谢。刚才台上的嘉宾回答了大家八个问题,时间的关系,今天主题发布会就到这儿。明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就援鄂医疗工作和恢复正常诊疗秩序有关情况,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司局和有关专家来回答大家的提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大家也可以把关心的问题尽早发给我们,以便我们更好地准备,满足大家的需求。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谢谢嘉宾。2020-05-1516: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