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

跟腱滑囊炎的康复治疗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2-27
次浏览
分享到:

  Patrick Haglund 医师在1928年首先描述跟腱滑囊感染与跟骨后上结节增生肥大有关,故后者也被称为Haglund畸形。

  跟腱滑囊炎最多见于青年女性,男性也可发生。但严格来讲,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跟腱疾病,而是跟腱病变的进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表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下这个疾病。

  一、损伤机制

  1、跟腱滑囊的解剖和生物力学

  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一个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叫作跟腱后滑囊;一个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作跟骨后滑囊;另外一个位于跟骨结节下方,叫做跟下滑囊。但每个人滑囊的数目不—。Haglund畸形通常是指跟骨结节后上方一个较大区域的骨性增生,这个骨性突起容易导致跟腱前表面的撞击,从而引起跟骨后滑囊的炎症或跟腱本身的退变。偶尔跟腱的中间层会出现钙化灶,或跟骨后面会出现骨赘。跟骨、跟腱和皮肤之间的滑囊,在踝背屈时反复受到挤压和摩擦,产生炎症变化、肥大,与跟腱粘连,导致跟腱发生退变。

  2.损伤机制 跟腱损伤包含内容很多,其命名和分类在文献中很混乱。虽然“跟腱炎”通常用来描述跟腱疼痛、肿胀,但对肿胀炎症的跟腱组织进行活检却很少见到炎症细胞,除非发生跟腱断裂。目前一般认为,跟腱损伤大致可分为跟腱断裂和过度使用性损伤,跟腱过度使用性损伤又被称为“跟腱病变(achilles tendinopathy)" 或“跟腱障碍(achilles tendon disorder )"。跟腱病变与胶原基质退变、腱内新血管形成、局部神经递质浓聚、细胞调亡等病理变化有

  3.分类跟腱病变根据部位分为非止点性和止点性。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非止点性跟腱病变可分为腱周炎、跟腱变性,也可两者并存。

  4.相关风险因素 临床上,活动量过多、穿鞋后鞋帮过硬过紧,导致足跟部受压迫、摩擦是造成跟腱滑囊炎的直接原因。

  二、临床表现

  早期仅足跟的后上方见到皮肤改变,如硬茧、红斑等。当急性发作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炎性症状。随后表现足跟后部顽固性疼痛、活动后加重,局部肿胀,跟腱两侧可见膨出,局部皮肤温度可升高,跟腱内外侧均可有压痛,被动背屈踝关节可加重疼痛。通常多伴有踝背屈受限和胆绳肌腱紧张。慢性患者会出现小腿肌肉萎缩、无力。

  三、辅助检查

  (1)X线:早期无改变,晚期可有跟骨结节脱钙、囊样变,也可有骨质增生。

  (2)B超:在急性期可见局部积液,而慢性期可见局部粘连、低回声增厚区。

  (3)MRI:可见局部积液、增厚、钙化、肌腱变性或跟腱部分撕裂,跟骨病变。

  四、康复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运动疗法:

  (1)第1阶段(0~2周):休息、短期制动,可给予单拐减少负重。足跟垫抬高足跟,足弓垫支持足弓,用减震矫形器控制足跟的异常活动或减小足跟受到的应力有助于减轻疼痛。夜间睡眠时佩戴5°背屈踝足矫形器牵伸紧张的跟腱。开展无痛下的足趾、关节的肌力训练。

  (2)第2阶段(2~4周):根据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决定制动期限和支具使用期限。使用减震支具辅助行走、夜间踝足支具改善踝背屈。待疼痛得到控制,即逐步开展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小腿三头肌主被动牵伸、小腿肌筋膜的手法放松。开展踝关节周围肌群适度肌力训练(背屈、跖屈、内翻、外翻),从等长肌力训练开始,逐渐过渡至等张肌力训练。

  (3)第3阶段(4~8周):逐步去除足跟垫、踝足矫形器等。继续加强踝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踝背屈关节活动度。继续踝关节肌力训练,尤其加强踝拓屈肌力训练,逐步开展踝屈离心肌力训练。根据患者治疗症状反应,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总量。

  (4)第4阶段(术后8~12周以后)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较好的本体感觉、协调性及正常步态。

  注意: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什么情况下需要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及康复医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否则有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主治医师:卢绪章